把握自治关键点,打造治理新业态—“林距离·家风共传”宋家林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郫都区红光街道宋家林村位于红光街道西面,幅员面积2.3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农民自建安置点1个(宋家林村8组及护国社区安置约150户人,占地约170亩)。外来买地建房户约30户,占地约40亩。全村总户数938户,户籍总人口2732人(其中征地农转非310人),另有流动人口400人左右。村民收入主要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为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较少。从村民主体来看,本地居民居多,家风文化深厚,但家风文化建设力度不足,在村民凝聚力方面的作用不明显。从村落服务方面看,未能形成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多呈现分散化、单一化特点,服务力度与基础薄弱。从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看,治理成效不足,居民参与度不高,环境治理意识与凝聚力不足,共同体意识缺乏。针对这些问题,项目以“家风文明,生态宜居”为核心理念,立足村落资源,积极探索村落治理路径,探索提出了“1+2+3+N”工作模式,即“以村落志愿服务体系为核心,家风文明与生态宜居建设为两大主线,完善“搭、集、挖”三步走战略,开展多元志愿服务”,推动村民议事与优秀家风、村约行动的开展,激发村民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发扬优秀家风文化,对齐村落治理民意颗粒度,凝聚治理共识,提升村落治理“温度”,交出治理新答卷。
一、搭志愿体系,建资源矩阵
为构建一个“有目标、有响应、有行动”的“三有”村落志愿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回应民意期盼。项目以走访调研为手段,深入村落内部,开展面对面交流,挖掘村落及外部志愿慈善资源,整合志愿资源类型,搭建起包括部长统筹、副部长份管、队长负责的三级反映机制,涵盖敬老爱幼、应急救援、扶弱助残、党员志愿四大类型的“三级四类”村落志愿服务体系1套。分层分类快速回应治理需求,定期进行工作回顾,筑牢志愿服务底层逻辑。在村民集体议事的基础上,以志愿体系为依托,志愿队伍为主体开展生态类、治理类志愿行动3场,覆盖人群不少于300人,在充分回应民意的基础上,发掘村落人力、物力资源,建立村落资源矩阵,为村落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集居民智慧,明治理打法
民意征集是村落治理的关键一步,是村落治理的基石与测验卷,项目聚焦民意征集与民智汇聚,以村落环境治理与一老一小问题为核心,搭建民意共同平台,开展村落议题讨论会议,发挥村落党员、微网格长、村民等力量,以“明村民需求,集村民智慧,定治理方案”为工作原则,形成“共定议题、共提问题、共商方案、共享成果”的民意征集新风貌。不断优化议题方案征集机制,提升议题解决效率与村民满意度,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村民需求出发,汇集村民智慧,明确治理方向与打法,对齐民意颗粒度,真正做到办好村民身边事、心头事。截止目前,已经组织开展村落议事会4场,覆盖村民达300余人,解决村落环境及一老一小问题不少于5个。
三、挖家风文化,聚居民共识
立足村落志愿服务体系与村落议事平台,以弘扬优秀家风文化为目标,开展家风挖掘行动,逐步发掘优秀家风与村约资源,紧抓家风文化转化过程与成果。从家风文化建设与增强村落凝聚力出发,挖掘村民骨干资源,集居民所长,组建“家风共传”志愿队伍,以爱老孝亲为主题,以支援活动为手段,开展服务老幼残行动,发扬优良家风内核,做优村落“暖心”服务。发挥活动凝心聚力作用,发挥村民合力,防止服务“缩量变质”,拓宽村民公共事务参与渠道,凝聚村落共识。现已组建“家风共传”志愿队伍1支,村民关怀与服务、环保公益活动、社区文化建设、乡村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负责,开展志愿服务2场,村民参与积极性提升了40%,挖掘优秀家风与村约10余条。
项目自实施以来,一直坚持立足村落实际,深挖村民需求,以村落生态环境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为核心,采取“1+2+3+N”工作模式,聚民意、集民智、挖资源、建体系、建队伍、扬文化,持续围绕村落治理中心,多措并举解决村落重难点问题。使得村落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环境质量获得稳步提升,居民参与渠道更加平稳畅通,优秀家风民约传播呈现出“规范化、可溯化、全面化”特征,村民的自治活力得以激发,对村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增加,村落治理温度不断上升,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村落面貌成形并不断完善。
<< 上一篇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