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基金会深度参与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
2024年11月6日,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于厦门成功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等相关领导出席。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作为中国民间环保公益力量积极参与,为中国海洋保护公益事业发声。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其中SEE基金会主要推动的中国首个红树林蓝碳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作为经典案例被收录其中。
此外,11月7日由SEE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之一的海洋保护地可持续管理经验与实践分享研讨会也在大会期间顺利召开,这也代表着SEE基金会自成立海洋保护项目以来,第3年深度参与厦门国际海洋周。
自然资源部国际司副司长王安涛、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执行总监Aimme Gonzales以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王安涛提到:“近年来,在东亚海各国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的遏制,各国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王安涛介绍本次研讨会将发布一些重要的与海洋保护地相关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加强海洋保护地管理和探索海洋 OECMs 有效性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就是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然资源部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海洋生物保护和修复措施,着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未来,自然资源部将继续加强海洋以空间规划为依托的海洋保护地体系建设,与其他相关部委共同努力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通过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海洋保护地间的信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加深对海洋保护地的管理实践的理解、探讨。在东亚海区域进行海洋保护地和 OECMs方面的合作,最终在东亚海地区实现海洋 “3030 ”目标贡献出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王安涛
会上发布了四个重要成果,其中包括SEE基金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编写完成的《斑海豹小种群报告》。此外,来自各单位的相关专家也围绕海洋保护地的科学研究、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CEMs)识别以及实践案例等展开分享,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总监王静还就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分布识别作介绍,并介绍了基于识别结果与闲鱼合作开展的北部湾保护工作。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总监 王静
Aimme Gonzales表示“保护区是确保关键生态系统持续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国认识到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提高社区的韧性,减少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栖息地退化等三重全球危机的影响。本次研讨会旨在加深对MPA管理的理解,并识别潜在的合作行动。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应保持动态调整,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PEMSEA执行主任 Aimee Gonzales
海洋从各方面影响着我们的食物、生计、文化,并调节着全球气候,但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威胁依然存在,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通过聚焦海洋保护地有效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交流分享,将能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未来,SEE基金会也将持续通过蔚海行动、蔚海精灵、蔚海拾渔以及蔚海行者四个方向,积极探索海洋保护地有效管理模式,助力中国海洋保护地建设。
此外,在厦门海洋周期间还召开了“蓝色伙伴关系行动”管委会,就行动开展以来相关成果及后续工作安排作汇报和讨论。在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中,也对“蓝色伙伴关系基金”在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方面的成果给予肯定。后续,期望持续通过推动社会公益组织、私营企业、科研院所、国际组织、各国政府机构等蓝色伙伴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贡献《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4的实现。
SEE基金会还将持续亮相厦门国际海洋周展示区、参与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活动,通过多元方式,向公众呈现海洋保护工作与成果,进而引导更多的人加入海洋保护行列。
网友留言(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