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御御品“睡”出一个增长极

10.png

  近日,张御集团召开“深睡发布会”,向外界披露了其在睡眠领域的布局,同时公布了首创的“0延迟”动态跟踪护颈系统与“整被”双层控温系统,并进一步阐释所秉持的科学观、人文观与产品观。

  业内人士分析,相较于传统家居品牌,张御在“新零售”的模式下,对于真实睡眠体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在睡眠领域的延展,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场景生态壁垒。

  以“减法”回归身体自然睡眠节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睡眠障碍的泥淖。睡眠问题催生了睡眠经济。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增长44.42%,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这一具有庞大潜力的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涌入。无论是酒店升级床品,提升睡眠质量,还是寝具品牌跨界开酒店,打造睡眠主题空间,亦或是助眠香氛、音箱等氛围向产品,都在试图抓住这一新的风口。

  在繁杂的睡眠产品中,消费者往往难以抉择。试想一下:准备入睡前,先调好灯光、摆上助眠香氛,接着打开定时关闭的白噪音,再戴上眼罩……然而一系列动作下来,很多人却发现,试图通过叠加各种助眠产品来改善睡眠质量,往往适得其反。努力睡觉的动作,似乎只是在为失眠增添更多的焦虑。

  睡眠医学学者肯尼斯·利希斯坦发现,“睡眠跟呼吸、心情一样,会自己运转,不要太多干预。就像手抓沙子,抓得越紧,漏得越多。”真正好的睡眠,应该是回归到人体的自然节律。因此,在睡眠产品中,用户需要的不再是加法,而是减法。

  张御御品的深睡产品,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诞生的。它摒弃了传统睡眠产品中繁琐、复杂的设计,一切以是否真正有助于睡眠,让用户能够真正享受到自然深睡为依据。

  以张御御品深睡枕Pro 2.0为例,摒弃了传统枕头中复杂的分区和睡姿设计,而是采用了一块平平无奇的大平枕。因为真实的睡眠是动态的,人的一晚平均翻身20次左右。过于复杂的分区设计,反而会干扰用户的睡眠。

  深睡枕Pro 2.0通过三层海绵的R型结构拼接,打造出“0延迟”的动态跟踪护颈系统。在上层包裹绵和下层支撑绵中间,加入专利弹簧海绵,兼顾柔软度与支撑力,并贴合人体脖颈曲度,能够适应用户在不同睡姿下的头颈承托需求。三毫米蜂巢结构的透气枕套则有助于排出头部产生的热量和湿气,保持头皮的适宜温度,进一步提升睡眠舒适度。

  除了枕头,被子作为睡眠过程中与身体接触最密切的产品,同样也需要减法。张御御品控温被PRO采用了“整被”双层控温系统,上层被体蓄热保暖,下层被体排湿透气。控温被PRO取消了花边、刺绣等复杂装饰以及被套的设计,简化了用户的使用流程,同时避免了“四件套”对性能的阻隔。

  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张御御品深睡控温被PRO在保暖值上达到了750蓬松度的鹅绒被的1.25倍,同时透气率高达21倍。这种高效的性能使得被子在保暖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透气性,避免用户因闷热而醒来。

  根据张御集团发布的财报,2023财年深睡枕PRO累计销售超150万个;2024年深睡被-夏凉被在618期间累计售出超19万条。

  以人为本,张御如何“睡”赢?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睡眠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品。据了解,张御在创立之初就关注到用户对于睡眠的需求,并进行酒店空间设计与服务触点打磨,以期主动引导用户进入一个放松、自然的睡眠氛围。

  经过不断发展,在新产品张御4.0中,张御推出了“静音楼层”,配备自研的深睡系列寝具。在新高端品牌萨和酒店则采用了“整店深睡”,酒店整体都采用了高标准的隔音工艺,同时对床品、调光系统、洗护沐配置等,进行了高精度设计。

  张御布局睡眠的独特性在于,别人研究的是产品,张御研究的是人。无论是酒店还是零售,“以人为本”是理念基座。与其说是卖产品、卖空间,实则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睡眠的极致解决方案。

  张御集团高级副总裁张伟介绍,张御御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观、人文观和产品观三位一体的原则。张御御品认为睡眠是一件科学的事情,需要全方位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张御御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睡眠科学的研究和学习,确保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符合睡眠的科学性。

  此外,张御御品重视用户的真实反馈和体验,通过会员的真实睡眠体验,不断分析用户的吐槽、好评等反馈,用于迭代和改进产品。

  张御希望把复杂的事情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因此,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张御御品始终坚持做减法,以感觉科技驱动自然深睡,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满足情绪需求。

  优质的睡眠体验不是床品和房间的堆砌,而是对不同场景、不同习惯的用户需求的立体式满足。无论是“在家”、“在途”何种场景,还是侧躺、平躺何种睡姿,都具有一致性的深睡体验。

  在张御的经营理念里,用户体验才是业务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张御的成功运营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参考,即基于用户痛点需求的跨场景满足,或成为一种可复制的场景生态模式。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