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资金赋能 石榴花开更艳 ——四川省民族地区“两项资金”工作纪实

  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两项资金”,但你多半吃过香甜的攀枝花芒果、汶川甜樱桃、会理软籽石榴;你喝的茶,没准产自乐山市、雅安市的彝族乡或泸州市的苗族乡;你可能在红原县月亮湾旁的下哈拉玛村房车营地仰望星空,在康定市折多山垭口的游客服务中心休憩打卡,在得荣县毛屋大峡谷的观景平台慨叹壮景,徜徉在仁和区迤沙拉村、汉源县古路村(悬崖村)……赞叹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的别样美丽和巨大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四川省两项资金的倾力扶持。

  特殊资金惠及大民生  饱含党和政 府的持续关怀

  四川省两项资金是党 中 央、国 务 院在上世纪80年代为支持四川省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而设立的特殊资金,现名称分别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和四川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在四川省委省政 府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领导下,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省民开中心 )承担两项资金的日常管理职能。

  40余年来,全省累计投入140余亿元两项资金帮扶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将党和政 府的关注关心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2000年以前,两项资金在甘孜、阿坝、凉山州持续发挥农村扶贫“主力军”作用,显著改善农村道路、能源、教育等设施条件,扶持了一批旅游干线道路、水电站、工业等经济开发重点项目,解决了财政困难补贴等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和急事难事。2001—2020年,重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四小”工程、现代特色产业、住房、教育等民生项目,解决了一大批农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助推全省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十四五”以来,两项资金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特色产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特色项目,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力。

  聚焦职能完善机制  汇聚推动两项资金工作合力

  奋进新时代,担起新使命,必须把准干的方向。“十四五”以来,省民开中心尤其突出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聚焦民族地区经济开发职能职责,专题研究两项资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完善、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优化资金投向,完善形成了“两个70%、三不原则、三权分立、三年禁入”等制度。“十四五”以来,两项资金重点投向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省民开中心主任滕明兵解释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四川省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产业总体开发程度比较低,成长空间很大”。从2019年起,两项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不低于70%,产业类资金项目70%以上清产核资后股权量化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群众不投资的不搞,村内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群众不分担的不修,集体经济收益群众不分红的不动;投入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市场化运作、受益权归全体村民的“三权分置”,构建起了各族群众资产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实施不到位的,进行全省通报,并禁止该县在三年内申报同类项目。这些具体举措与中央和省的相关要求高度一致,有些还提前了数年。“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约4亿元实施现代特色产业项目近300个,受益群众40余万人。会理市彰冠镇盐龙村石榴园区产业路项目有效解决了2000余亩石榴运输难题,每年节省运输成本46万元,三年即可收回投入成本。

  加强统筹整合,形成了协同推进民族地区两项资金的工作格局。省领导小组牵头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按照“投向错位,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绩效提升”的原则,加强包括两项资金在内的民族类专项资金的内部整合,既有叠加放大,也有厘清分工,各有侧重。通过积极协调,省级财政于2021、2022年分别新增2000万元、3000万元民族地区开发资金,将平武、石棉、兴文、宣汉县等12个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新增纳入扶持范围,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更广地区延伸。据平武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党荣介绍:“平武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约36%,两项资金由之前的每年100万元左右增加到400万元以上,2021年以来建成了虎牙藏族乡虎丰村、黄羊关藏族乡曙光村、锁江羌族乡黄坪村等‘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有效帮助了藏族、羌族在内的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22年,甘孜州州级和县级两项资金管理职能职责由乡村振兴部门划转至民族宗教部门,有效解决了以前长期存在的管理机制难题。省民开中心建立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专家库,为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社会层面,积极主动与省农业银行、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撬动整合市场主体金融、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汇聚“政 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合力。

  撬动整合资金,显著放大两项资金效能。为了充分发挥两项资金的杠杆效应,省民开中心将两项资金整合撬动资金量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重点项目的重要评分项,积极引导市县撬动其他部门资金、省内对口支援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资本、群众投入,“十四五”以来,两项资金整合撬动其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20亿元以上。九龙县三岩龙乡柏林村通过200万元民族地区开发资金,撬动整合1680余万元资金投入,建起了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带动养殖户年均收入4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均增长5万元以上。金川县咯尔乡复兴村不仅争取到浙江省东西部协作方参与项目方案设计,还撬动了6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共同建设山顶精品观光酒店。

  “小”资金塑强品牌  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

  当草原开始飘雪的时候,两项资金“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点——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就开始准备当年的集体经济分红了。下哈拉玛村紧邻月亮湾4A级景区,但在2020年前还是纯牧业村,牧民收入低。2020年,该村在1000万元“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资金的撬动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开发了休闲自驾、户外露营、房车体验等旅游业态,同时做好老本行“养牛羊”,实现了从纯牧业村向“文化旅游+现代畜牧业”双产业共同发展的转变。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元。

  在四川省最南端,金沙江畔的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的芒果收摘已进入尾声。混撒拉村是最早从两项资金受益的村之一,早在1992年,该村便在12万元两项资金帮扶下率先引进芒果试种,拉开了该村乃至攀枝花市芒果产业发展的序幕。2022年,混撒拉村以300万元两项资金撬动其他资金共同实施“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成1500平方米的芒果分拣中心、200KW的屋面光伏发电系统、直播设备配置齐全的电商服务中心,成功打造成为绿色农业、绿色能源、零碳排放的样板村,被评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下哈拉玛村和混撒拉村的“蝶变”,是省民开中心将两项资金的使用与省委省政 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省民开中心工作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体现,是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村寨”这个基本社会单元,集中资金打造“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品牌的结果。从2020年起,省民开中心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的补助资金由最高5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叠加省民族宗教委管理的少数民族村寨项目补助,三州符合条件的项目最高可获得 1500 万元资金,其他地区最高可获得 600 万元资金。“我们通过‘基层初选把关、市州评审筛选、省级集中评审’的方式优中选优,致力于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点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有力、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基层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乡村”。省民开中心主任滕明兵对记者说。

  “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5.6亿元建成“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98个,其中近20个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项目品牌更加靓丽,成为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工作的亮点特色。

  探索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不断提升两项资金绩效

  金秋时节,宣汉县胡家镇黄花村(宣汉县胡家镇)的稻鱼、白沙村(会理市小黑箐镇)的茭白、胜利村(北川县擂鼓镇)的中药材喜获丰收,九寨沟县七里村、汉源县古路村的民宿也迎来国庆旅游高峰……当实施完成的两项资金项目纷纷开花结果时,各地也开始着手下一年度新项目的储备、申报。

  为了让两项资金项目成功落地、健康生长,省民开中心持续加强项目管理,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生命周期前段,严把项目储备关、评审关。项目储备管理更加精细和完善,指导和督促基层政 府按照当地规划和群众需求,做深做细可行性研究、用地预审、环境评价等前期工作,确保资金下达即可实施,不断提高项目入库质量。从15个省直机关和10余所重点高校中遴选出50多名文旅、农牧、医药、建筑等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库,为两项资金项目评审等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按照“统一指导、集中评审、竞争立项、择优选择”原则,省民开中心联合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对重点项目开展评审,过程公开公平,这一做法得到省直有关部门高度认可,主动要求学习经验。

  在全生命周期中段,细化实化项目建设关。通过民族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全面、实时掌握资金项目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每季度开展全省两项资金项目管理情况通报,确保项目严格按照备案内容组织实施。每年,省民开中心和第三方机构到50个以上的县(市、区)进行实地监督检查,及时反馈问题并督促整改。据了解,省民开中心正在开展两项资金管理平台数字化升级改造,完成后资金项目监管效率将大幅提高,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在全生命周期后段,逗硬资金绩效评价关。每年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开展省级实地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次年度资金安排挂钩。从2022年开始,委托第三方对已建成的重点项目开展跟踪评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我们每年对全省第三方跟踪评估得分排名前10的项目各给予50万元奖补资金,引导基层政 府改变‘重建设 轻管护’的投资理念,延长项目生命周期”。滕明兵主任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展跟踪评估后形成的一百多页的《四川省“两项资金”投入绩效与重点项目跟踪评估研究报告》和七十多页的《两项资金项目案例集》,详细说明了两项资金项目运行和绩效情况,并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明确管理方向,为两项资金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九寨沟县黑河镇七里村是绩效评估中的佼佼者。2020年,七里村通过“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成甜樱桃基地1000亩、核桃基地300亩,以及游客中心、民宿、步道、景观亭等旅游设施。目前,该村所产甜樱桃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举办的樱桃采摘节游人如织,2024年全村甜樱桃销售额达到760万元,并开发了核桃深加工产品。村党支部书记李培英说:“以前种粮食,亩收入一千元,现在种樱桃,五六亩地收入就能达到十万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项目!”该项目在第三方跟踪评估中斩获高分,并获得5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七里村将奖补资金用于整村生态景观提升,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旅产业。

  以文化沁人心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形式和载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

  最持久的力量。省民开中心聚焦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等重点群体,以增进共同性为目标,在全国率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群众性文体活动、学校的深度融合,大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2024年8月24—28日, 2023—2024年四川省“同运动·一家亲”青少年乒乓球、篮球交流赛分别在成都市(主会场)和宜宾市(分会场)举行,来自全省19个市(州)的汉藏羌彝回等各民族的青少年们同台竞技、切磋交流。其中,获得篮球赛冠军的凉山州代表队所有队员均是甘洛县的彝族青年。

  两项资金支持的“同运动·一家亲”活动是2021年开始摸索并于2022年起由省民族宗教委联合财政厅、教育厅和省体育局开展的全省性群众体育活动,每年在大中小学校、村寨社区、宗教活动场所等开展乒乓球、篮球、足球、锅庄等群众基础好的线下活动,线上则开展乒乓球颠球、俯身登山跑、锅庄舞等趣味挑战赛,仅2022年活动就吸引了全省21个市(州)、50多所高校、5000余所中小学、5000多个村寨、1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00万以上各族群众踊跃参加。2023年,“同运动·一家亲”活动获得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成果奖。

  走进阿坝州藏文中学,校园广场上镌刻着“仁、义、礼、智、信”字样的中华传统美德石柱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墙、师生们标准的普通话和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无不让人倍受感染。该校利用50万元“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项目资金,开展了民族主题班会、民族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旋律歌唱比赛、国旗下的讲话、“民族团结心连心”成果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铸牢了全校师生“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阿坝州藏文中学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项目的一个缩影。2021年,省民开中心成功将每年原用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0.3亿元资金全部调整用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项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和教师、学生考评体系。“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0.8亿元在民族自治地方和16个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项目170余个,覆盖20多万名各族学生,在广泛学习生活中增进“五个认同”,在潜移默化中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0多年来,两项资金在民族地区的持续投入,如春风化雨、细水长流,让石榴花这朵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浓、更艳,果实更大、更甜。新时代的两项资金,将继续精心浇灌好民族地区这片“石榴园”,通过他的纽带联系,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与党同心同行、共赴未来,石榴花开更绚烂。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