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就业作为基于个人自身劳动能力和意愿参与社会分工并获取相应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劳动者通过就业的形式,通过社会劳动实现自身发展,获得报酬,于个人而言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于社会而言是实现收入分配平衡和加强社会保障的基础,于国家而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就业不仅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影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就业问题,促进所有产业和领域的有序、全面发展,这是确保我们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在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民生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强调就业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明确就业就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必须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内涵,其一就是国家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造高质量就业,形成良性的长效机制。其二就是,通过财政、货币、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评估其对就业的影响情况,加大对稳就业、保就业的支持力度,以此来防范失业风险。其三就是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健全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四就是通过政府投资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的显著成就。一是就业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丰富发展,就业促进机制持续健全完善。2011年,我国就业政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这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批转的促进就业专项规划。这一阶段的政策重点在于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推动就业和再就业活动,以及优化就业结构,通过政策手段促进高质量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在这期间,就业被视为“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政策着重于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强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等,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公共政策推动就业结构的演进,从而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政策开始强调技术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就业模式和职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就业政策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就业数量的增加,也提升了就业质量,为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始终将就业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想方设法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总体就业水平有所提高,实现了城镇就业的持续较快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业结构继续优化,就业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我国经济城镇化水平日益提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完善,就业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随着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就业人数也在相应增加,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还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来源。

  三是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科研人员等群体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创业作为就业方针,并要求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灵活就业是指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正规或标准雇佣方式的就业形式,其中包括自营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可有效缓解失业压力。面对就业市场压力,政府出台创造就业岗位等促就业政策的同时,鼓励人们进入“零工经济”等形式多样的灵活就业市场中,从而缓解就业市场压力,能有效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数字经济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灵活就业的发展速度。除了生活服务类数字平台就业外,数字文化平台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工作形态。比如,泛娱乐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等,平台型就业是这类就业的最大特征。这些新业态的产生,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渗透率和普及率提高等。在我国,灵活就业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业态发展、科学技术升级换代而不断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特别是大量数字化平台出现,临时性、弹性、平台型、创业型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兴起,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直播等应运而生。灵活就业形态种类日趋多样,覆盖的行业和群体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张,成为社会就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通过通过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实施与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为灵活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灵活就业的健康发展。

  就业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关系到人民的民生福祉,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幸福指数的提升。面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及其带来的就业压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将其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始终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展望未来,强化就业优先战略,首先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宏观政策支持就业优先。未来的政策将继续强调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正向关系,通过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持续优先考虑就业指标,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确保经济增长的利益更广泛地惠及中低收入群体。其次,要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资金、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激发更多人的创业热情。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和创新驱动型产业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构建包括政策、载体、品牌、培训和服务在内的五大体系,以全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这包括建立健全创业支撑平台,加强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最后,要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群体如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职业咨询、职位推荐、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据不同重点群体的特点,设计并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培训项目,开展定制化职业培训,例如,为农民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城市工作环境;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就业优先战略是推动社会和谐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推动广大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不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程蕾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