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话语背后是认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正当其时、适逢其势。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一项必要工作就是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西方话语体系从一种主体看待客体的视角,多次预言中国将“衰败”“崩溃”,但中国不但没有衰败崩溃,反而依靠中国之治走到今天,因此更有必要提出本土化概念。

  话语权影响着主动权,要提振人民自信底气,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立足中国实践前沿,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注入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话语有没有生命力,首先取决于实践。话语应当如实地、如其所是地反映实践,同时又和人们过去的经验、思想进行联通,还原事实,重建现象,形成真实的对中国实践的描述。

  讲好中国故事必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科学理论的解释力转化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这个转化涉及几个环节,由下及上分别是利益、政策、制度、理论,政策主导着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政策的保障是制度,而制度的顶层则是理论。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增强国际话语权建设要求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探索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展现一种对话的姿态,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还将不断接受检验,当下正是进行时。”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全球性重大历史事件中发声,也需要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将中国讲精彩,将中国的有效经验讲明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优势讲透彻。(赵晓刚)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