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教AI复制中国文化,要教AI呼吸中国文化。”成都艺术家、胶囊美术馆馆长杨春以其独特的“骚灵画”艺术体系,即将于10月28日登陆新西兰奥克兰,带来一场名为《骚灵画·原创的艺术》的个人展览。这场展览不仅是个人艺术的展示,更旨在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展开深度对话,并向世界展示成都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独特韵味与方法论。
在AI技术席卷全球的当下,杨春提出了“骚灵画”这一原创艺术概念作为回应。“‘骚’取自屈原《离骚》,象征灵魂的求索;‘灵’则代表意识与宇宙的共鸣。”杨春介绍,该体系的核心是以“原创之力重建文化自信”。作为理念的实践,他在创作中首创“多层次罩染”技法,通过数十层透明颜料的叠加,营造出AI难以企及的精神质感与视觉深度。他的作品根植于中国书画气韵,融合川蜀文化的灵性思考,并与现代数字技术碰撞,被誉为“人机共生时代的东方艺术样本”。
在谈及如何具体引导AI呈现成都文化时,杨春系统阐释了他从实践中总结的 “从‘形’到‘意’三层转化法”。
第一层是“识形”(Form Recognition)。即如同考古学家般“拆解语法”,理解蜀绣、三星堆、川剧等在色彩、节奏、纹理与结构上的形式特征,探究符号内在的节奏与空间秩序。
第二层是“悟意”(Spirit Comprehension)。即穿透表象,抵达文化的精神核心。“蜀绣不是‘针脚’,而是‘耐心的时间’;三星堆不是‘图案’,而是‘神与人的界面’;川剧不是‘变脸’,而是‘情绪的瞬时流变’。”杨春解释道,这一步旨在领悟其背后的宇宙观与思维方式。
第三层是“转语”(Algorithmic Translation)。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即将精神内核“翻译”成AI能理解的算法语言。例如,将“蜀绣的时间感”转化为“时序层叠(temporal layering)”、“节奏编织(rhythmic weaving)”等指令;将“三星堆的宇宙观”转化为“神圣几何(sacred geometry)”、“对称的能量流动(symmetrical energy flow)”。“AI不懂‘蜀绣’,但它懂‘层次’‘节奏’‘能量’。用这些抽象词汇,才能把文化的灵魂输入算法。”杨春强调。
杨春认为,AIGC在本质上更接近一个感知系统,而非认知系统。因此,艺术家的核心任务不是让AI“知道”文化,而是让它“感受”文化的温度。这需要通过“节奏性”来描述非遗,用“空间关系”解读建筑,用“能量感”传递精神与信仰。当输入这些抽象的“能量语言”,AI的输出才能接近文化的“气韵”,而非停留于表面的“形态”。
这最终指向一种 “文化算法意识” 的建立。在杨春看来,传统技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算法”,文化气韵是内在的“数据分布规律”,而艺术家的觉悟则扮演着“模型的调优目标”。“换言之,艺术家是‘意识的训练者’,”杨春说,“我们不再告诉AI‘画什么’,而是引导它‘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画’。”
在谈及为何选择AIGC作为呈现成都文化的媒介时,杨春重申了他的核心立场:“我并非单纯追逐技术新潮,而是以自身的原创艺术能力去引导它,让它成为放大原创的媒介,而非单纯的模仿工具。”他希望通过这种不受空间与媒介限制的数字语言,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让成都文化在延续其精神血脉的同时,获得面向未来的新生。
杨春表示,他期待通过此次跨国展览,不仅让世界看见成都文化,更希望展示一种人与技术协同创造的全新范式。他深信,当人类能够用灵性和文化根源驾驭技术时,“原创艺术的时代就将真正重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