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皇帝为什么要赐字“皇承天德”

  清朝雍正皇帝为什么要赐字“皇承天德”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设承德直隶州,始称“承德”。这一赐字不仅表达了雍正皇帝对先祖德泽的敬仰与继承,也寓意着承德这座城市将永远承载着皇家的恩泽与荣耀。

u=1382928429,201282628&fm=30&app=106&f=JPEG_w=640&h=477&s=D428B756444277E10A0B99740300C068.jpg

  “皇承天德”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御笔,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皇承天德”与承德: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皇承天德”四字中,“皇”代表皇家,“承”为承接,“天”则代表天命,“德”则是恩德。这四个字的意义是,皇家继承了上天的恩德,也意味着皇家应该以德治国,秉承天意,成为万民的楷模。

  雍正皇帝之所以写下这四个字,是为了表达他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皇室的期望。他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他的治国理念,秉持着天地间的恩德,为国家和人民造福。

  从历史角度来看,“皇承天德”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认为,天命所归,皇位继承是顺乎天意的事情。雍正皇帝写下“皇承天德”,是在强调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同时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此外,这四个字也勉励后人要以德治国,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

  从文化角度来看,“皇承天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道德,认为“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雍正皇帝通过写下这四个字,不仅表达了他对道德的高度重视,也倡导人们积极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清·王陆禔作诗称赞《热河畔牡丹》牡丹花开映皇权, 清朝荣耀万世传。皇承天德热河畔, 辉煌岁月永流传。

皇承天德611343982副本副本.jpg

  从哲学角度来看,“皇承天德”体现了儒家“仁爱”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认为,“仁爱”是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作为皇家,更应倡导和践行“仁爱”之道,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雍正皇帝深谙此道,写下“皇承天德”,意在告诫后代子孙要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成为万民爱戴的君主。

  “皇承天德”体现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

  “皇承天德”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皇帝们的政治智慧,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它强调皇帝要秉承天命,以德治国,这是一种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是对人伦道德的坚守。在承德,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避暑山庄的建筑中,就体现了皇承天德的思想,每一座建筑都遵循着“以人为本,顺应自然”的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未标题-11323副本.jpg

  承德作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诉说着一个个故事。皇承天德的理念在这些古建筑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使得承德这座城市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承德又名皇承天德——原为“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

  “承德”最早在清代作为地名使用,指的却是奉天(今沈阳)。清王朝入关前曾在奉天建都。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命名奉天为承德,并设置承德县,取承受先祖德泽之意。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效仿其父康熙命名奉天为承德的做法,将当时的热河命名为承德,改热河厅为承德州。此举同样昭示承受德泽之意。

w700d1q75cms.jpg

  雍正是在康熙帝八十诞辰之际,将热河赐名“承德”的。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为了缅怀康熙皇帝,表示承受父亲的德泽,并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雍正也正是想借康熙帝八十诞辰的日子,将热河赐名“承德”,有告慰先考的意思。联系历史史实,蛊卦的六五的爻辞:“干父之蛊,用誉”才符合雍正作为改革者的风范。而蛊卦六五的象辞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正是承德作为地名的由来。而且,雍正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热河由厅升为州,并亲自命名为“承德州”。同年雍正奏准:“每年立冬后,内务府护军,每旗各一日,训练兵二千名,鸟枪兵六百名,分为四日,并上虞处侍卫,鹰狗房执事人等,由内务府总管率领演习步围”。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