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评|赵登山书法艺术的艺术境界

  打开宣纸线装的《赵登山书法作品鉴赏》,真是一件古雅精美的艺术作品,一函三卷的楷书、行书、草书,让人目不暇接,眼睛发亮,只觉书中字字璀璨,宛如珠玑;篇篇长卷似林木青翠,高山流水,有山水国画之妙,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img1

  赵登山先生,河北邢台人,家学渊源,幼受庭训,由祖父与父亲启蒙,习书学字,之后又得私塾先生指导学习打下基础。六岁时便由柳公权的《玄秘塔》入手学习楷书,后兼及欧颜诸体,更仰慕二王及赵孟頫等书体,临摹习碑,研习凡得见的历代法帖,以七十余年日积月累的功力,体悟古代书家书法之精妙,熔多家书艺为一体,所书楷、行、草各类书体,笔法自如圆润,温婉灵动,汲古出新又章法有度,兼具诸家书法之神采。

img2

  作为一位书家,凡有大成就者,在艺术上必有大境界。作为书法艺术的境界,它有三重之美,即点画线条之美、结构章法之美和意境神韵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首先在于点画线条之美。

  书法是写汉字,汉字笔画的横竖点勾撇捺等,各有笔法和关联,各显它的神态。写的一点是否饱满圆润,横平竖直怎样把控,撇捺的收放如何驾驭?这些都是点画之美的基础。汉字的笔画与象形的特点,在点画的书写中,让书法可以表现出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和想象之美。书法讲究用笔,点画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虚实,要表现出质感和力度,体现丰富的韵味与神采。一幅优美漂亮的书法作品,是靠有韵味的点画和优美的线条来表现的。

img3

  赵登山先生的书法,他的楷书以柳体打基础,这为他的书法艺术打下了刚正有骨、字体硬朗的根基。后来又追随二王,化许多年的功力,研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心摹手追,得二王书法之神妙,并融入了自己的新意,让自己的书体更显中和之美。

  柳公权为人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在唐朝后期曾为三朝元老,是皇帝20多年的书法老师。他的性格为人,体现在书法上则执笔刚正、劲健有骨。王羲之的书法,一篇《兰亭集序》中有20个“之”字,但每个“之”字都有不同的笔法,都具有不同的姿态和美感,这是王羲之书法的独到之处。大艺术家都是善于观察和吸取大自然的美好事物作为创作的养料,从中获取丰富的创意和灵感。王羲之喜欢鹅,他看水中游的鹅,很像一个“之”字。他在日复一日观察鹅的姿态变动过程中,同时在领悟点画线条的笔法。在看鹅静态、动态的变化中,鹅身体的各个部分无论如何变化,它整体的姿态一直保持着很挺拔的状态,这就让王羲之在写不同线条变化的“之”字时,运用内在神定与外在挺拔的形态,在既变时又始终不变,又各有美姿,才显得富有神采,这才是《兰亭集序》被后世冠于“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奥秘之一。

  赵登山先生的楷书,以柳体为基,遍习颜欧等诸家书体,又融合二王、赵孟頫、文徵明等各家所长,方铸就了他书法的成就。

img4

楷书-桃花源记

  中华书法艺术之美,其次在于结构章法之美。

  书法所书写的汉字,它本身是有结构的。汉字讲究对称和谐,书写时每个字的本身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及整篇的排列,它要合理搭配,完美组合,虚实相间,不失平衡。结构上松紧张弛有度有序,整体稳定又富于变化,疏密适宜,符合美学的规律。整体平稳端庄又不失灵动变化,富有审美意象,才有美的意蕴。从书法的整篇来看,如何处理字、行、篇的大小、距离、整篇的匀称规范,重笔、长笔与留白之间的关系,写成恰到好处的完美组合,这章法的诀窍,便是韵律、美感的展现,它符合书写的自然美的法则,给人以美的享受。

img5

行书-临江仙

  追求书法结构章法之美,关键是把握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达到中和之美。何为“中和”?“中”不是对等距离的最中间,它不是固定不移。中要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要做到互相协调,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它是一种把握的驾驭,是能对两头、两边起平衡作用的部分,是对轻重、大小等对立两方面的均衡驾驭,从而让它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达到中和、平和、势均力敌的状态,以“中”来达到“和”,达到阴阳平衡、协调和谐的状态,这便成了中和之美。

img6

大幅楷书-赤壁怀古

  《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有喜怒哀乐,在尚未表现出来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在它必然表现出来时,有节度,符合常理,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中”为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大道。达到了中和,天地各得其位,阴阳协调,四季顺时生长繁育,天地万物呈祥,和谐美满,此乃“中和”之美也。

img7

行书-饮酒诗其五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是中华传统哲学之道,是中华美学和审美之魂,也是中华书法美学追求的境界。作为书法艺术美学,就是在书法结构章法的审美之中,追求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并济。

  赵登山先生的书法,无论楷、行、草各体,虽各具特色,但在结构章法上都中和严谨,温婉有度。他的书法圆润而筋骨内含,灵动中不失规正。用笔华滋遒劲,结体匀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在笔力的抑扬顿挫中,彰显着意气风发,特别具有中和之美的气象。他的楷书,尤其是小楷,写得缜密灵秀,如见针线整齐的丝织品,闪闪发光。长幅楷书,有时正文兼注释,大小字体穿杂,字体的变换,成一整体结构,视觉不觉疲劳,反而生出新意。这种结构安排,平中见奇,反复观之,奇复见常,成一特色。他的行书,在章法上疏密有致,笔墨线条变动中内含定力。他的草书,在笔墨流动中不失豪气,流畅飘逸,遒劲厚重,融有北方文化的侠义热肠,以肝胆相照。有人曾评价赵登山先生的草书作品:“登山先生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流畅而富有活力,对书写的内容娴熟于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对草书的章法与技巧胸有成竹,要表达的意念情绪在心中酝酿,对浓淡干湿的韵律节奏随心的驾驭。”这是对登山先生书法艺术最细致入微的赞赏!

img8

草书-定风波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最高境界归于意境神韵之美。

  书法艺术美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境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它让美产生的气象和意境蕴含了美的享受和艺术带来的愉悦。它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让人沉浸在它所营造的神韵之中,令人回味和陶醉。这种气息和神韵,是书法家通过笔墨线条和结构章法营造出来的,挥之不去。这种艺术之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书法家让书法具有生命的活力并渗透了作者的丰富情感和他的艺术境界而形成的。这种意境与神韵,通过书法的线条与章法的完美表达,在点画、结构与气韵的展示中淋漓尽致地呈现,达到了一种书法艺术难得的高度,这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之美,也是书法家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

img9

行书-月下独酌

  赵登山先生的书法作品,结构布局从容不迫,章法娴熟,在意境上自有气象,秀美典雅、精致婉丽,给人有欣赏珠宝之美感。他在各种书体中,尤喜写小楷,写得特别精妙。他说:“写小楷可以培养我们审美的情趣。”他认为历来能保存流传最多最长年代的是小楷。在写小楷的时候,他感觉特别愉快、舒心,认为“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写小楷的过程中还能学到传统文化及其他知识”。他喜欢用狼毫笔书写楷书,特别强调,写楷书要有正确的坐姿,双脚平踏,腰背挺直。中国书法,写字是横平竖直,就是写字要坐正,就是做人要端正。由此可见,人坐正,字才能写得正。写字用笔,用笔必先正心。坐姿正,更要心放正,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力备。心笔一体,用心写字,才能逐步入神入理,可悟用笔之神理,随后渐渐自然内生雄秀之气起于笔之中锋,由此,得心应手,写出书法的神韵和意境。

img10

楷书-岳阳楼记

  我们在写书法时,习字都要临帖,没临过帖,写不好字。但临帖不是只刻求于学点画,先学点画,但不只仅于一点一画用尽苦工,求得临摹完全外形相同,而是在乎得其神理,写出神韵。要学到内在的笔意,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学到神理,然后才有神韵。

  写的书法要得神理,必须每个字的点画,骨与肉相宜,得中和之美。骨乃笔力,肉乃墨气。骨胜于肉,字显得枯,枯而不荣,明而不润;肉胜于骨,则类乎浊。所以骨不宜太露,肉亦不宜过丰,若达到肥瘦相兼,达到中和,便渐有神韵了。

img11

草书-将进酒

  赵登山先生书法写得神妙,是他的书法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心胸、心境,一种眼光,是他的气魄和对书法艺术及人生哲理的领悟。他心心念念要把中华书法艺术分享给更多的人,他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创作《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和2020年《北京冬奥赋》等书法艺术作品,展示了他对体育精神和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他的书法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传播、收藏,他为喜欢学书法的广大爱好者开讲《中国书法史》,传授他的书法心得,广受欢迎。他把自己对书法的领悟,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有人问他书写大字与小字的区别,他认为大字、小字各有特点,用在不同的场合。比如写榜书需要大字。他比较了颜真卿与欧阳询的书法,认为如果把颜体的字放大,看上去非常有气魄。颜体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因他曾为将军,字放大有一种雄厚的气势。欧体的字非常漂亮,笔画以方为主,方圆兼施。点画劲挺,笔力凝聚,严谨工整,紧凑中不失疏朗,能写出灵动的感觉,但不宜写成大字。从书体的特点,可看出它们各有所长、所用。

img12

楷书-冬奥赋

  在赵登山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凝聚了他对所书作品的背景理解和自我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意境和高超动人的艺术境界。他在书写作品前,特别如中国名著、名篇和诗句时,他会把所书作品的时代性、艺术性,结合自己个人的情感,让作品为当代展现它有益的启示价值,不断提升艺术境界。

img13

行书-墨池记

  赵登山先生在书写草书长卷《琵琶行》时,首先对诗人白居易及这首诗的背景作深入分析,此诗通过对歌姬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语言优美和谐,琵琶演奏若闻其声。他根据叙事的情节,人物情绪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认为此诗以草书的形式来书写,最容易表达书法的意境。他在书写过程中,根据情节的变化,心绪的起伏,在平缓的地方、有高潮的地方,以草书的节奏性,或曲折、或递进、或停顿的笔墨和线条来表现,让舒缓与激情都随内容情节的变化,融入笔法的转换之中。如此进行一次草书的创作过程,帮助更多的人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平民百姓的人格尊重和人性的赞赏,赵登山先生认为这是做了一件非常好而有意义的事,他是把他的艺术境界提升为更高度的人生境界。

img14

草书长卷-琵琶行

  赵登山先生虽已至耄耋之年,他认为到这个年龄书法还没有学够,要人到老学到老,他爱传统文化,感到中华书法学不够,写不够,这里面充满了乐趣,让人特别舒服,对此他依依不舍,乐此不疲。

img15

隶书-陋室铭

  2023年5月,在上海朵云轩隆重举行了“登巅山峰——赵登山书法艺术展”,其中挂有一幅“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的对联。赵登山先生特意站在对联前,为前来致贺及观赏的来宾讲解这幅对联。他认为一个人的艺术之路和人生之途是曲折而不平坦的,总有失败、烦恼和不如意事,但人若没有磨难,是不会走向成功的。怎么认识人生遇到的磨难?他认为人生是一条充满“风波”的曲折路,而这样走过了,通向的一定是光明“大道”。我们生活在这片“尘土”上,大地养育着我们,是一种充满爱心的“至情”。我想,这对联也正表述着赵登山先生学练书法70余年,成就书法艺术高峰的一条“大道”;又是他想以“至情”来感恩历代书法先贤和亲身传播光大中华书法艺术瑰宝的印证与写照。

  (作者:徐培华,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文汇》杂志主编;《海派文化》报主编;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